介紹
下顎線方正挺拔,沒有嘴巴的素色全臉面具,搭上黑色大斗篷和三角帽,完全隱藏臉龐與身形。彷彿從義大利「即興喜劇」走出,彰顯簡潔剛硬的戲劇張力。
1162年,聖馬可廣場的勝利歡呼,點燃威尼斯面具節的火花!到了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,演變成全民狂歡,貴族與平民戴上面具,隱藏真實身分、跨越階級界線,一起沉醉於派對、舞會和熱鬧的街頭表演。
每年2月左右,威尼斯面具節在水都盛大展開,吸引約300萬人共襄盛舉,與巴西里約熱內盧、法國尼斯嘉年華並稱「世界三大嘉年華」。從聖馬可廣場的遊行,到運河邊的舞會,每一幕都閃耀著華美魅力。
威尼斯4~5星飯店,散步10分鐘就抵達面具節會場!
一起加入華麗的變裝派對!
下顎線方正挺拔,沒有嘴巴的素色全臉面具,搭上黑色大斗篷和三角帽,完全隱藏臉龐與身形。彷彿從義大利「即興喜劇」走出,彰顯簡潔剛硬的戲劇張力。
Bauta面具的變體,圓潤光滑的輪廓表現理想化的美,以純白或燦金為基底,點綴彩繪圖案或羽毛裝飾,18世紀貴族愛用它搭配華美的巴洛克服裝。
覆蓋眼與鼻的半臉面具,綻放鮮豔羽毛、璀璨珠寶與金箔的光芒,象徵女性可以自由地表露高貴優雅。露出嘴部的設計,能夠毫無拘束地談笑和飲食。
獨特的貓型半臉面具,靈感來自15世紀驅逐鼠患的貓咪英雄,尖耳、媚眼與小巧鼻頭的可愛外觀,展現俏皮氣質,啟發時尚及Cosplay文化,喵進每個人心裡。
14至17世紀歐洲黑死病時期,瘟疫醫生的行醫裝備,化身面具節中的強烈身影。長而彎曲的鳥喙狀鼻子與圓形眼孔,配上黑長袍和寬邊帽,散發詭譎氣息。
選用絲綢、天鵝絨,仿製威尼斯共和國時期的貴族裝扮,展示上流階級的奢華品味,是面具節最熱門的變裝服飾。例如:男性穿馬甲、外搭斗篷或披肩。女性穿寬大撐裙、緊身胸衣、裙擺綴有蕾絲或刺繡。
15~16世紀文藝復興,面具節演變為全民狂歡,服裝較威尼斯貴族風簡潔,但仍注重優雅。例如:男性穿長袍、寬肩外套、搭配斗篷或腰帶。女性穿寬袖上衣、高腰長裙,裙襬自然,沒有撐裙的誇張結構。
Cosplay等現代流行文化,在節慶大放異彩,創意服飾表現無拘無束的自由精神。例如:蒸氣龐克風(皮革外套、齒輪裝飾)、奇幻風(精靈翅膀、流蘇裙)、電影及動漫角色(《星際大戰》等)。
16世紀「假面喜劇」是面具節街頭表演的核心,剪裁誇張、色彩鮮明的服飾,突顯角色性格。例如:小丑(菱形拼布服裝、鈴鐺帽)、商人(腰間繫著錢袋,強調貪婪形象)、女僕(圍裙、蕾絲頭飾)。
延續「假面喜劇」的精髓,浮誇角色以即興對白演繹幽默短劇。雜耍藝人舞動火炬、彩球,或踩著高蹺驚豔全場。小提琴、手風琴與曼陀林的悠揚樂聲,奏響巴洛克音樂及威尼斯傳統歌曲。
10世紀,威尼斯為12位貧困少女舉行隆重婚禮,卻遭海盜搶劫,軍民團結追擊,成功救回新娘。這段故事化為面具節的一環,在特定日期選拔12位佳麗,身著禮服沿運河和街道遊行,場面莊嚴浪漫。
每年瑪麗節會從12位佳麗當中,選出1名優勝者,擔任下年度的「天使」,由聖馬可廣場99公尺高的鐘樓頂端,吊鋼索緩緩降落,周圍灑落繽紛紙屑營造夢幻氛圍,宛如天使飛翔,降臨人間。
此為故事分享,瑪麗節為面具節特殊活動,加上節慶期間人潮洶湧,行程不一定能夠欣賞,請依官方公告為準。
18世紀的威尼斯,卡薩諾瓦憑藉才智和魅力縱情歡場,足跡踏遍歐洲,成為一代花花公子,編織一幕幕風流篇章。他的故事啟發《濃情威尼斯》、《卡薩諾瓦的情人》等電影,為人津津樂道。
19世紀的「小提琴魔術師」帕格尼尼,改編威尼斯民歌,譜寫成小提琴變奏曲《威尼斯狂歡節》,以輕快旋律、炫技變奏,將節慶的歡騰、優雅與神祕化為躍動音符,生動描繪面具節情景。
馬上預訂威尼斯面具節
台北02-2717-3188|新竹03-578-5555|台中04-2369-2288|高雄07-586-9355